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关于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第193号建议
办理情况(B)的函
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市区融合发展新机制助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第193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三级统筹”规划管理体系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市区融合发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多维度推进达州全域规划统筹衔接工作。2025年2月,市区域协调局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高质量推进达州全域协调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针对解决规划体系“多规分立”、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分布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明确了责任部门,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其中,《工作方案》第九部分“深化统筹协调机制改革,提升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保障达州全域协调发展”对建立跨区域、跨行业争议解决机制进行了部署,支持强化达州全域规划统筹衔接工作,鼓励县域间联合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推进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高水平衔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同时,市区域协调局正在研究制定达州市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或指南),探索建立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各县(市、区)在党建共联、人才共育、产业共进、平安共护、环境共优、文旅共融方面开展合作,分年度、递进式推动县域经济有效协同。
二是“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积极响应规划统筹相关工作部署,与发改等部门密切沟通,研究制定《达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工作章程》,梳理职责交叉与空白区域,对委员会的议事程序、决策机制、会议制度等作出详细规定,确保委员会规范高效运行。在构建“战略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传导体系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导作用。已完成《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并获批复,推动5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43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覆盖。此外,积极对接发改部门的战略规划,将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等战略内容融入空间规划;协同各专项规划负责部门,如交通、水利等,确保专项规划在空间上落地;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按照单元划分同步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宏观要求转化为具体地块的管控指标。初步建立起总体规划为“龙头”、详细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补充”的三类规划传导体系,为达州市整体发展提供坚实规划保障 。
三是市区“一盘棋”统筹推进中心城区规划编制。《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中心城区(涵盖通川、达川、高新区以及东部经开区等地)功能布局作出了详细安排,坚持“中强、南拓、东进、北联、西美”的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三河四山五田、一主两区一片”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主”指通川及达川老城、西城组团、北城滨江组团构成的主城区,是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两区”分别是“南拓”方向的达州高新区(含达川区百马组团)和“东进”方向的达州东部经开区;“一片”指魏蒲—东岳—双龙组团构成的北部片区。
四是积极争取并预留城镇开发边界远期拓展空间。受“三区三线”划定规则限制,我市基于“三调”的国土变更调查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基数较小,但“三区三线”划定时,对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统筹考虑,留足了远期拓展空间。对城镇开发边界增量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一直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向省上汇报争取,省厅已安排省级周转指标,按“先还后借”的要求,统筹用于达州、宜宾、眉山等十四五增量空间不足的市州预支增量空间,保障年度项目用地报征。同时,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已启动总体规划五年评估工作,届时按照省厅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工作。
二、关于构建经济协同发展新范式的工作情况
我市持续深化经济领域市区协同,着力破解同质化竞争和要素流动壁垒。
一是跨区利益共享机制有效落实。为贯彻落实相关国家和省级通知精神,进一步理顺市与区财政分配关系,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达州市区财政体制调整方案〉的通知》(达市府发〔2019〕10号)、《关于严格执行市县财政收入划分规定的通知》(达市府函〔2022〕210号)、《关于印发达州市区域内企业跨县(市、区)迁移流转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达市府办发〔2023〕30号)等文件,税务部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通过调整财政体制,明确市县财政收入划分规定,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跨区利益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创新走廊建设稳步推进。达州高新区积极践行“1 3 N”工作思路,通过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全覆盖”等方式,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工作。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专精特新企业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各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创业平台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各1个,省级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各1个。2022年3月,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达州高新区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并获批。在跨区域成果转化方面,高新区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同步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推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跨区域运行,共同打造跨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布局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同时,市科技局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搭建创新平台、引育技术转移机构、完善孵化体系等举措,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一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的优秀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成果(专利)转化,大力支持园区围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协同创新链条,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亮点模式,发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带头作用。并通过转化17项核心技术,解决头部企业磷石膏处理技术,孵化11家科技企业,有效激活了区域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
三、关于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的工作情况
我市聚焦群众跨区服务需求,推动公共服务向“同城同质” 迈进。
一是教育医疗跨区服务持续优化。市教育局积严格落实“学籍随人走”政策工作,致力于保障教育公平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政策,指导各地制定义务教育招生方案,通过“四川省基础教育招生升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发布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在简化流程上,制发通知,取消不合规证明材料,建立统一招生平台,实行网上办理学籍,2020年以来已办理3000余人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入学。管理上,要求学校对随迁子女“四个统一”,杜绝歧视性命名或单设班级,并加强跟踪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层面,利用市、县、校三级平台发布招生政策100余条,让家长明晰入学流程。同时,“十四五”期间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规划建设526所学校,拟投资82.8亿元,新增学位12.46万个,以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提高其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已建立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或医保码在全市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和购药实行即时结算。同时,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要求和技术规范,本地参保人在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可直接联网结算。
二是政务服务全域多维度发力。市政管局通过建强服务网络,完成20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2283个村(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基层站点全覆盖;规范284项政务服务事项和82项村(社区)代办服务事项,推动县域内事项清单相对统一;开展“驻点 流动”代办服务,配备5600余名代办员,今年以来提供代办服务12万余次,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便民服务体系。同时,聚焦群众办事痛点,印发相关通知推动136项“市域通办”事项就近可办,探索“县域通办”模式,开展“社区通办”试点,111个试点社区累计办理1.2万余件,推进“群众事就近办”。此外,拓展跨区域合作,深化万达开一体化等区域协作,承接350项“川渝通办”事项,新增37项万达开特色事项,今年以来办理“川渝通办”3100余件、省内通办2200余件,还与广州市增城区建立联络机制,形成165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加强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擦亮“巴事办巴适”品牌。
三是交通同城化水平显著提升。市交通运输局2018年便开始探索市域内公交卡互联互认互通可行性,2023年将其纳入“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市公交公司与各县(市、区)公交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完成411台县域公交车刷卡机具改造和智能调度系统部署,于2023年底实现市域公交“一卡通用”。全面落实“三免两优”政策,即60周岁以上中国公民、现役及退役军人等免费乘车,普通卡8.5折、学生卡7折,惠及广大市民。在智能交通一张网建设上,建立智能调度系统,安装车载终端,设立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实现车辆和班次按需调配。已升级改造完成103个公交电子站牌,实时显示公交到站离站信息。推出“达州通”手机APP,具备支付、车辆到站查询等功能。此外,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系统自2017年投入运行,市民持一卡通可在全国336余座城市乘坐公共交通,极大便利了市民出行。
四、关于完善融合发展保障体系的工作情况
我市着力强化制度保障,为市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高质量推进达州全域协调发展工作方案》围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培育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和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在“保障措施”部分第二点“强化跟踪问效”中,明确提出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跟踪问效和协调调度,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确保具体举措见形见效。
二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了一二三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联动和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差异化需求。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印发《达州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意见》,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支持我市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印发《达州市支持“市级重点中心镇”改革发展激励办法》,支持市级中心镇加快发展。鼓励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2024年宣汉县纳入全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将认真吸纳你的建议,持续深化市区融合发展新机制,重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配套公共服务提质等工作,全力助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8月26日